从操作工到年产值数亿的厂区负责人,从攻克中压和超高压电缆技术难题到带领团队斩获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,新街基地负责人王志军用16年扎根一线的坚守,诠释了一名生产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。他的成长历程,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,更是中辰电缆“技术立企、人才强企”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从“手沾油污”到“技术领航”:基层淬炼的成长之路
2004年,王志军从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,先后在电子厂、蓄电池车间积累经验,2008年进入电缆行业。“从擦机器、学框绞,学挤塑开始,手脏了才能练出火眼金睛。”两班倒的日子里,他白天操作设备,夜晚研究工艺,凭借对生产流程的钻研,逐步掌握36台框绞机的核心操作技术,2010年成为氿南厂区技术骨干。
2012年调任新街厂区副班长时,正值超高压电缆量产爬坡期。面对设备调试效率低、人员配置不足的难题,他牵头优化生产排程,协调技术部门编制《标准化操作手册》,将各工序产能提升50%以上。仅一年时间,新街厂区高压电缆年产值突破4亿元,成为公司核心营收单元。
2016年升任厂长后,他推动建立“订单-排产-交付”全流程跟踪机制,通过每日例会动态调配资源,实现客户订单履约率常年达到99.99%以上,满意度稳定在99%以上。“生产管理要‘抬头看’,而非‘埋头干’。”他常强调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。
王志军坚持让新员工从基础工序学起。在他的办公桌上,工作笔记每页都密密麻麻标注着参数优化心得——这是他从操作工到技术领航者的“通关秘籍”。
在“效率”与“安全”间破局:生产统筹者的智慧
在新街基地的车间里,王志军保持着每日巡检的习惯。当他俯身检查伴随他征战多年的设备时,动作轻柔得像在给老伙计掸灰。“设备有灵性,你敬畏它,它才给你好产品。”寒暑交替,机器见证了他从深夜钻研工艺到统筹全局的蜕变,那些共同攻克技术难关的岁月,将人与设备淬炼成命运共同体。
2012至2014年,新街厂区面临设备老化、安全生产的挑战。王志军以“安全提效”为核心,推行多项改革。
2013年,高压交联生产线突发故障,技术部门预估需停机48小时。他紧急协调设备、工艺、操作三组人员,采用“分段抢修+交叉作业”模式,36小时恢复生产,保障千万级订单交付。
针对老师傅与青年员工的协作难题,他设计“跨代技能擂台”——老师傅传授设备点检技巧,青年员工用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参数。这场跨代协作的实践,既让老师傅的“手感参数”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规则,也让青年员工理解到“数据是经验的放大器”,成为厂区经验资产沉淀的里程碑。
他主导智能化升级,助推引入视觉检测系统替代人工目检,将绞线工序效率提升40%;推动MES制造执行系统覆盖全厂,实现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数据说话”的跨越。
“铁军”是怎样炼成的:生产团队的凝聚密码
从“挤塑工小李”到‘班组长小李”,王志军用“三阶培养法”让每个螺丝钉都找到齿轮的节奏——新人学基础、副手攻专项、机长带攻坚,车间成了人才裂变的“反应堆”。他主导的“高压电缆绝缘优化”课题小组,8名成员全部晋升为技术骨干。16年来,他带出的4名班组长、数名机长如同“种子”,成为各厂的中坚力量。
王志军还建立“员工需求响应机制”,通过调整生产线排班保障怀孕员工权益,改造老旧设备降低劳动强度,甚至自掏腰包为夜班工人加餐……“有事找王厂”成为员工心中的定心丸,而他的回答永远简单:“车间是家,家人们就得互相托底。”
疫情期间,新街基地面临防疫与保供双重压力。王志军带着被褥住进宿舍,制定“重点机台三班倒”生产计划。当挤塑机长张荣健高烧39度仍坚守岗位时,他一把将人按在椅子上:“我顶上!党员就是同事的‘安全绳’。”那一周,他白天协调防疫物资生产,深夜顶替阳性员工操作机台,72小时连轴转,工服后背结满盐霜的照片被同事偷偷拍下,成为厂区“抗疫记忆”的经典瞬间。
如今,新街基地的智能驾驶舱实时追踪生产数据,老师傅的指尖依然能感知导体绞合的细微差异。他相信:“匠心在云端,也在每一道浸透汗水的工序里;智造的未来,既需要数据的精准,更离不开双手感知的温度。”
这是中辰制造从“汗水”到“智慧”的转型缩影,也是一名基层管理者对未来的笃定——唯有守住匠心的根脉,才能在数字浪潮中织就高质量发展的缆线,每一米精工锻造的电缆,都是中辰电缆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坚实足迹。